目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 >

【转】新闻周刊|海鲜水饺“出圈”记(一):一分钟20个,个个不超误差!徒手包水饺,54岁农妇月入过万

文章来源:大众·半岛新闻         发布时间:2025-08-11 11:03

清晨六点半,山东胶州市里岔镇良乡三村的赵妮已站在村口,等待那辆开往镇产业园的班车。54岁的她,凭借在海鲜水饺工厂练就的一双巧手,月入稳定过万,不仅撑起了家庭半边天,更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。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化车间,赵妮是无数乡村劳动力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找到新出路的一个缩影。
赵妮在包饺子。
村头坐班车,村妇变女工
8月8日清晨不到6点半,胶州市里岔镇良乡三村还笼罩在晨曦中,54岁的赵妮像往常一样推开家门,步履轻快地走向村口,提前等候即将抵达的班车。此时路旁的农田里,已有乡亲在忙着铺设灌溉软管,为玉米地引水。赵妮家里早些年也种了十几亩地,是胶州白菜的主要种植户。后来,丈夫因腰伤无法继续从事繁重的农活,两口子便把土地租了出去。如今,丈夫转行成为一名物流冷藏车司机,赵妮则成了一名专业的水饺工。
厂里当天的生产任务
正和村民打着招呼,一辆班车就准时驶来,稳稳停在了赵妮身前。车门打开,里面已坐了不少熟面孔。赵妮笑着上车,找了个靠窗位置坐稳。班车继续前行,又陆续接上一些附近村子等车的农妇。车厢渐渐坐满,家长里短的交流此起彼伏,浓郁的胶州乡音声量渐涨。乘车的农妇们大多在50岁上下,相比起来,54岁的赵妮算是“中生代”。她前排坐着的62岁大姐,是厂里干了近十年的“元老”。班车在行驶了三十多里路后,按时到达上合预制菜胶州里岔产业园,停在了一家现代化厂房前——赵妮工作了6年的海鲜水饺加工厂。
计件用的号码牌
下车后,赵妮和工友们有序地走向更衣区。在进入生产核心区之前,有一套近乎严苛的卫生流程,这是大家每天开工前的必修课。质检员会逐一仔细检查每个人的双手,指甲必须修剪干净,“不能有白色的指甲边缘”是基本标准;在换鞋区脱下自己的鞋子后码放整齐,先套上鞋套,再穿上白色的短筒胶鞋;然后进入更衣室,换上统一的白色连体工作服,戴好帽子和口罩,确保头发一丝不落塞进帽内——这时,一位位农妇的装扮褪去,标准的食品产业工人形象呈现眼前。接下来,洗手、消毒环节同样严格,按照墙上的提示牌要求,大家必须将全身唯一暴露在外的双手浸泡在次氯酸消毒液中30秒,然后进行风淋,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。
工厂用机器切韭菜

3秒包一个,手如电子秤
赵妮认真熟练地走完卫生流程,随后就步入明亮整洁、恒温恒湿的水饺包制车间。车间内百余个工位井然有序,赵妮的工位编号是“46”。她工作台前的操作工具很简单:一个电子秤,用来确保每个饺子的重量控制在23克到24克之间;一个盘子用来盛饺子馅;一摞不锈钢托盘用来码放包好的饺子。
水饺包制计数的号码牌
当身旁的传送机器将一摞摞饺子皮精准送达每位工人面前,这时已有工友推着馅料车来到身边,用大铲子将饺子馅分配到每人的馅料盘中,赵妮一眼认出:“今天的馅是鲅鱼啊,我儿子最喜欢吃了。”话音未落,就稳稳地将一匙馅料摊在饺子皮上。只见赵妮迅速而熟练地拿起摊好馅的饺子皮,右手四指灵活地一捏,一只玲珑圆润的饺子就包好了。“熟能生巧,我一分钟能包20个。”赵妮手上不停,每只饺子不用称量,也绝对不会超过误差要求,这速度和精度,都是6年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。
包制车间
包好的饺子紧密齐整地码放在托盘里,每盘126个。作为车间“快手”和“质量标兵”,赵妮日均能完成五六十盘的工作量。工资按件计算,比如包一盘素馅饺子能挣6.5元,虾仁馅则是6.7元,凭借稳定的手速和高合格率,她月计件量稳居厂子前三,月入过万元。工厂的海鲜馅料有三十多种,每天会根据客户订单生产不同口味水饺。赵妮包过的水饺有鲅鱼、虾仁、墨鱼、海参、海胆等多种馅料,这些海鲜饺子都销往岛城的五星级酒店,还有的通过盒马鲜生等平台渠道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。从这今夏旅游季节开始,厂里的订单就多了起来,按照生产计划,要一直忙到春节。
赵妮在工作
重学包水饺,转型并不易
别看如今的赵妮收入可观,但6年前的转型并非坦途。告别地里刨食的日子里,赵妮曾短暂在村子附近的鞋厂做工。“胶水皮革味刺鼻,闻久了头晕恶心。”对健康的担忧,让她很快辞去了这份工作。听闻预制菜产业园的水饺厂招工,而且是计件开工资,赵妮报了名。本以为包饺子是家常便饭、手到擒来的活计,现实却给了她一个“下马威”。
包好的水饺通过质检
上岗前严格培训,标准苛刻:饺子要包得饱满有“肚子”,不能开口,边缘处不能夹馅。虽然包水饺是家庭妇女的常见技能,但达到工厂的统一标准却需要改掉几十年的习惯。比如赵妮过去习惯用三个手指捏合饺子,现在必须按标准用四个手指。更大的挑战在于控制每只饺子的重量:工厂统一用机器压制的饺子皮,每张重9.5克,误差不超过0.3克;包好馅料后,每只饺子的重量不能低于23克、超过24克。
在培训的几个月里,赵妮每天都在和饺子的形状、重量“较劲”。好在每天有100元的培训补贴,支撑着她坚持了下来。正式上岗第一天,她手忙脚乱,只完成了15盘饺子的工作量,饺子馅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。看着别人端着满盘饺子快速走过身边去质检,她心里着急不已。但整洁规范的工作环境又让她喜欢上这份工作。想到儿子即将上大学,大女儿也在上学,家庭正是需要钱的时候,赵妮咬咬牙:“别人能包得快,我也能做到。”渐渐地,她适应了节奏,速度和锥头都提了上来。
水饺工厂用机器制皮
不过,即使对赵妮这样的熟练工来说,包墨鱼馅水饺依然是个挑战——馅料发黏,加入墨鱼汁的饺子皮也更滑,稍有不慎就容易破皮走形。赵妮工作的包饺子车间旁边是制馅车间。在那里,洗好码齐的韭菜被机器均匀地切碎;现杀的鲅鱼去头去尾后一分为二,放入机器中自动剔除骨刺,再打成肉泥。这两种原料要求在15秒之内拌成馅。制好的馅料送到包制车间后,必须在30分钟内包完,经检验合格后立即送入旁边的速冻车间,进行45分钟的定时速冻。
因此,工厂里除了像赵妮这样的包饺工,还有粗加工流程中的洗菜择菜工、装卸工、制馅工、和面工、杀鱼工等多个工种。但除了包饺子环节,其他流程基本由机器完成,只有少量工人从事添料、操作设备等辅助工作。整个工厂一天能生产15吨水饺,年产量达4500吨。赵妮的下一个目标是赶超一位62岁、在厂里干了9年的大姐,这位大姐最高纪录是一天包了200斤饺子。“自从进了水饺厂工作,家庭地位都提高了。”赵妮笑着说,丈夫开冷藏车月工资六七千元,村里有夫妻种大棚,辛苦一年下来也就挣十几万。相比之下,她的月收入相当可观。
“原来想着自己是个农村妇女,没什么技术,一月能挣个三千块补贴家用就行,哪承想靠包水饺翻了身。”她笑着补充道,现在回家基本不用做饭、不用干家务,丈夫主动就把活儿包了。赵妮还有一个新目标。厂里年轻些的水饺工不少都考取了中式面点师证书,车间里有30多人拿到了中级证书,还有人拿到了高级证书。等达到相关年限要求,她也想考一个。“包水饺也是个厉害的技能呢。”赵妮自豪地说。

(文/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王蕾)